

文/叶檀财经团队

改革浪潮里的拓荒基因
千年文脉,承载城市灵魂;时代风华,映照城市荣光。
许多年前,南海之滨,一张泛黄的地图被重新摊开。
1979年的宝安县,人口不足3万,GDP只有1.9亿元。
1980年8月26日,高层批准《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》。这一天,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日。
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,1984年的深圳用钢筋铁骨谱写了一曲建设者的赞歌。
当年3月15日,新华社向世界宣告:
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惊人速度拔节生长,这不仅是建筑史上的技术突破,更是千万建设者用汗水浇筑的时代宣言。
当这座摩天大楼的轮廓在城市天际线上渐渐清晰,它承载的已不仅是混凝土的重量,更是一个民族追赶世界的决心与信念。
深圳速度从此镌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上,成为特区精神最生动的注脚。
2024年的深圳市,官方统计显示GDP高达3.68万亿元,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位列全国第一,每天实时生活在深圳人口超2300万。
数字跃迁的背后,是敢闯敢试的一步步拓荒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具震撼力的第一现场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和参与者。
国庆期间央视推出的《城市风华录》最新一期深圳,以探访+纪实为核心,聚焦挖掘城市历史与现代活力,为奇迹之城补拍了一张人文特写。
节目一开场,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,全球首款飞碟型纯电动载人飞行器震撼亮相,为深圳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贡献智航力量。
(来源:《城市风华录(深圳)》)
市民中心位于深圳核心地带,91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如一只温柔的手掌,托起这座城市的行政脉搏与文化心跳。
那展翅欲飞的银色穹顶下,玻璃幕墙流淌着阳光,金属骨架跳动着现代韵律,而大理石地面则沉淀着岭南大地的厚重。
这里不仅是政府办公的场所,更是市民们举办展览、参与活动的城市客厅,每一次推门而入,都能触摸到深圳将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熔于一炉的城市温度。
透过《城市风华录》,我们也看到了深圳的另一面:
在钢筋森林不断生长的天际线下,深圳用科技与人文编织着独特的城市温度。硬核科技里的智造版图
《城市风华录》录制期间,风华团成员撒贝宁打卡了位于龙岗区坂田的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。
这家店位于星河WORLD园区,是龙岗产城融合的代表之一,目前已有2452家优质企业入驻,园区内企业创造年产值超300亿元,吸纳就业人口超7万人。
园区成功打造七大产业集群,聚集955家信息技术产业企业、521家电商产业链企业、152家数字创意产业企业、89家建筑类产业企业、76家半导体芯片产业企业、146家现代服务业产业企业以及62家人工智能产业企业。
撒贝宁探访的机器人6S店打破传统线上销售方式,首创展销一体化模式,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可互动场景。
观众可以近距离体验最前沿的新科技,建立对机器人技术的认知与信任,缩短技术与消费者的距离。
全新的体验模式让技术与大众距离瞬间缩短,彻底打破线上的体验壁垒,让机器人技术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实体,为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搭建有效桥梁。
除此之外,9月28日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在坂田正式开业。
两大核心互动体验区让访客亲手触摸全球AI浪潮与中国创新力量。
人工智能6S店与机器人6S店共同构成龙岗区落实AI龙岗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两大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。
两者通过资源共享与场景联动,共同构建了从核心算法、智能硬件到高端机器人产品的完整产业生态闭环。
除此之外,《城市风华录》风华团成员,还参观了全国闻名的深圳南山机器人谷。
(来源:《城市风华录(深圳)》)
在深圳南山的山水之间,一条闪耀着科技光芒的创新长廊正在书写着人与机器的未来诗篇。
阳台山与塘朗山环抱之中,这条蜿蜒10公里的机器人谷犹如一条觉醒的东方智龙。
它沿着留仙大道与地铁5号线灵动伸展,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智慧、留仙洞总部基地的雄心与南山智园的创新紧密相连。
这里不仅是优必选、大疆等科技巨头的竞技场,更是142家机器人创新企业共同编织的梦想工坊。
从越疆机器人到帕西尼感知科技,每一家企业都在用独特的创新语言,诉说着对智能未来的理解。
预计2025全年这片区域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,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昼夜不息的智慧火花,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最动人的产业交响曲。
在这片看似寻常的谷地里,每天都在上演着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的神奇蜕变。
当具身智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沃土,当创新闭环完美衔接,这条狭长的科技走廊,正在成为深圳向世界递出的又一张创新名片。
在这里,冰冷的金属与温热的梦想相遇,严谨的算法与澎湃的激情碰撞,共同谱写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崭新篇章。
城市气质里的人文光谱
一座城市的气质从哪里来?
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窗口,创新文化是基底,科技进步是引擎。
它以制度破冰护航思想破圈,把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灵光乍现,都快速锻造成产业链上的尖兵利器
这座年轻的城市始终用硬核科技诠释改革初心,在2025年国庆之际,正以数字经济与人文关怀的双螺旋结构,书写新时代的先锋叙事。
2025年9月28日,2025感动深圳·我的深圳故事——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在深圳广电大厦举行。
通过深爱同行、平凡英雄、科技向善、爱的传承等多个篇章,展示了深圳独特的城市价值观,从另一个维度诠释深圳气质。
我们看到很多具体可感的真实案例。
2025年春节期间,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室警报骤然响起。一名胎盘早剥的产妇大出血,血库紧张无法迅速送到。
生死一线间,4架无人机分3次从宝安中心血站腾空而起,穿越39公里的城市夜空,仅用每次39分钟的时间,便将所需红悬液、冷沉淀和血小板送达手术台。
(来源:pixabay.com)
这背后是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历时2年打造的无人机送血体系。
深圳的天空中,543架医疗无人机如同精准的空中快递员,自2023年3月起编织出一张高效的生命救援网络。
这支零事故的飞行队伍已成功投送超万份救命血制品,将传统陆运时间压缩50%以上,为急诊手术台上的患者抢回了一个个黄金救治时刻。
在这座科技之城的穹顶之下,每一次螺旋桨的嗡鸣都在改写医疗急救的速度标准。
如果我们深度挖掘,会发现这背后案场这深圳政府和企业对于无人机、低空产业经济的一次前沿探索。
早在2024年2月,中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落地,标志着无人机医疗运输首次纳入城市生命线工程。
(来源:深圳市司法局网站)
从无人机送血本身来看,优势是时效性强、安全性高、经济高效。
它可以飞越复杂地形和交通拥堵路段,以直线或最优路径快速将血液送达目的地,通过精确的导航系统和先进的机载传感器,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定飞行,避免与障碍物碰撞。
同时缺点也很明显,无人机运输在运载能力、飞行限制等方面有待改进。
站在2025年回望过去,无人机医疗运输的突破仅是深圳低空经济的第一个里程碑。
随着2026年1200个智能化起降节点的全面建成,这座先锋城市正在构建三维医疗物流网络,让急救血浆、移植器官等生命资源获得全新的空间传输维度。
心有猛虎,细嗅蔷薇。
深圳企业帕西尼感知科技把关注点放在了一双手上。
这是一双钢铁之手,却充满温度。因为拥有上千个高精度多维传感器,能精确感知温度、压力等15个维度的信息。
企业成立短短4年,触觉传感器全球出货量就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
根据深圳科技创新局的数据,当地持续推动政策、资金、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布局。
目前已经设立千亿元级产业引导基金、百亿元级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,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超1.5万亿,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,汇聚高层次人才超2.6万人。
截止2024年,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.5万家,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。
(来源:深圳政府在线)
深圳以整座城市为创新实验室,通过全域场景开放,架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高速通路,让技术落地与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对接。
深圳的气质在螺旋桨与钢铁指间被重新编译:
一半是算法,一半是脉搏。
这座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城市,正用每一次创新实践诠释着独特的温度。
当无人机划破夜空送去生的希望,当仿生手指传递触觉的温度,深圳用最硬核的科技演绎最柔软的人文关怀。
在这里,冷峻的代码与温热的人性共鸣,理性的算法与感性的需求共振,共同谱写出中国现代化城市最具未来感的人文光谱。
(免责声明: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。)
-- END --
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